百年京张 见证中国工人的筑路梦_人物_常山县科学技术协会 广东省惠东县科学技术协会

百年京张 见证中国工人的筑路梦_人物

[日期:11-24 19:00] 来源:  作者:木木

  2019年6月12日,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进口最后一组500米长钢轨驶入接轨点精准落位,至此,京张高铁全线铺轨完成,向着年底全线开通的目标更近了一步。一样的起点,一样的终点,从“京张铁路”到“京张高铁”,两者一字之差,中国的铁路建设者们却为之战斗了110年。

  百年前,中国铁路的开拓者们忍辱负重,在外国人的质疑与不屑中,用双手测绘,用双脚丈量,用爱国之心注入每一根枕木,越天险、克万难,终将“人”字形京张铁路交付于国人,呈现给世人,铸就了这条“争气路”。百年后,不管是“误差不超过一毫米”的清华园隧道盾构施工,世界上埋深最深、规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铁车站——八达岭站,还是为京张高铁全线建设、运营、调度、维护、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的“大脑”,无不证明着这条“争气路”早已蜕变成智能化、信息化引领的“王牌路”。从时速35公里到时速350公里,如今,这条全长174公里的铁路就像是一根全国铁路网上的一根主动脉,向世人展示着一代代铁路工作者和铺路人满怀初心的铿锵热血。

  千山万水破险阻

  造就中华“争气路”

  长6020米,并行13号线,与北京地铁10号线、15号线、12号线相交而过,还要下穿7处重要城市道路以及近90条重要市政管线。隧道开挖直径达到12.64米的清华园隧道,成了京张高铁施工的一头“拦路虎”。而百年前,隧道施工一样困扰着想要书写中国铁路梦想的建设者们。

  从北京到张家口,全程200多公里,地形复杂,崇山峻岭横亘其间。尤其是从南口往北,经过居庸关、青龙桥到八达岭这一段路,地势越来越高,尽是悬崖峭壁,坡度极陡。尤其是八达岭隧道,更是一项艰巨工程。当时,有的外国工程技术人员根本不相信中国能修成这条铁路,公开讥讽说:“修筑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,怕还没有出世了!”

  1905年,从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归来的詹天佑被聘请担任总工程师,主持修建京张铁路。塞外的风沙大,常常狂风怒号、灰沙满天,吹得人睁不开眼,稍一不慎,就会跌入万丈深谷。詹天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,先后踏勘了三条路线,为了寻找一条最好的路线,他来回奔走,白天测量、赶路,晚上在帐篷里就着灯火绘图,一遍又一遍地复勘定线。他常提醒助手们说:“诸位可曾想到,你们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啊!工程技术第一就是要求精密,不能有一点含糊。”在领军人的带动下,第一批“追梦人”同袍一心,背上曲线尺、计算尺、水平仪、标杆、经纬仪,骑着毛驴,翻山越岭,成天奔走在深山野地,将京张铁路一厘米一厘米地绘制了出来。

  工程开始后,詹天佑下定了决心,一天不打通,就一天不回北京。为了能让火车顺利爬上陡峭山坡,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出巧妙的“人”字形折返线,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,同时大胆使用炸开岩石和凿竖井等开凿方法,攻克了一道道难关,打通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长隧道。新京张高铁总体设计师王洪雨表示,不管是“人”字形铁路的应用,还是用竖井法挖八达岭隧道,这些创新至今仍然是中国铁路建设的“王牌”工法。

  王牌工艺配铁军

  误差不超一毫米

  “要从5.4米的地下穿越北京地铁10号线,实现这么大体量的盾构施工,误差还不超过‘1毫米’,就好像在人体的众多动脉之间做手术。”中铁十四局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项目盾构经理赵斌表示,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是目前北京市内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,是全线唯一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,也是国内位于城区穿越地层复杂、重要建筑物众多的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隧道。

  为了向前辈致敬,让中国铁路“再争一次气”,打造“王牌工程”,铁路工作者们喊口号、摇战旗,动用了国内最领先的技术工艺,拿出了热血斗志与看家本领。赵斌向记者介绍,不管是设计、施工还是工装,清华园隧道盾构段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,展示了诸多创新成果。盾构机采用常压换刀技术,实现盾构易损刀具安全便捷更换,提高作业安全度和作业效率;引进和开发多套泥浆处理设备,全面解决粘土地层掘进中大量废浆处理的难题,实现了无污染、零排放的绿色、环保施工要求;首次实现了轨下结构及附属沟槽全预制拼装,将盾构掘进与轨下结构及附属沟槽同步施工,大幅度提高了施工效率、改善了作业环境、减少了施工污染。施工中采用全过程可视化监控平台,实现了盾构掘进过程中的数字化模拟、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及邻近建构筑物实时预测预报技术、盾构隧道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动态管理技术。

  “我们联合参建单位、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技术攻关,应用BIM技术、三维可视化监控、盾构云平台指挥、自动化监控量测等措施,实现了智能模拟、精准预测、提前预警、实时修正,克服了盾构超浅埋始发接收、超近穿越重要建构筑物等难题,确保了施工安全。”赵斌说。

  百年前打通八达岭隧道,被列强欺辱蔑视的国人出了一口恶气;清华园隧道的顺利贯通,则让中国的铁路人扬眉吐气。这一次,中国的铁路施工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。

1 2 共2页

上一篇:纸短情长稳“后方”——坚强“军嫂”韩素云和
下一篇:王秀英:用卷纸艺术重现人生精彩瞬间_人物

Copyright © 常山县科学技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备13015095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