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盲人“看”电影的人_人物_常山县科学技术协会 广东省惠东县科学技术协会

帮盲人“看”电影的人_人物

[日期:11-01 19:00] 来源:  作者:木木

▲视障观众在听讲电影时露出笑容。

▲周权在给视障观众讲电影。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周磊摄

  10月1日,云南昆明一家电影院里,放映厅前方“大阅兵看大银幕”几个字异常醒目。前排坐着几十名观众,脸贴国旗贴纸,表情兴奋。

  他们有些戴着墨镜,有些眼睛半睁。他们都是视障人士。每周六,他们在昆明都有一场聚会,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,看一场用“心”讲述的电影。

  阅兵开始,他们身边的志愿者开始轻声讲解银幕上的场景。为了给这些特殊观众讲好电影,志愿者们要准备好几天,有的人要花4个小时转三趟车赶到这里。

  等待“家人”

  几个年轻的志愿者,正在公交站等待一群特殊观众的到来。

  与此同时,42岁的颜建昆整理好头发和衣服,牵上父母亲的手,在盲杖的导引下,沿着昆明市莲花小区的楼道走出。

  过去一年多,每周六成了这个盲人家庭很重视的日子,因为可以到盲人影院“看”电影,和视障朋友们聚会。

 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。母亲自幼失明;父亲十多岁时因高度近视导致视网膜脱落后失明;原本健康的颜建昆,5年前也因中风失去一只眼的全部视力,另一只仅能看到模糊光影。

  志愿者接上他们,一起走进了两百米外的院子。院子里,人们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。刚进院子,颜建昆的声音就被辨认出来,很多人热情地与他打招呼。视障人士听觉敏锐,能从脚步快慢、轻重和呼吸频率、说话的声音分辨熟悉的人。

  据志愿者介绍,以前颜建昆从事营销工作,收入不低,喜欢泡吧、出去玩,但中风后除了失明,行动也受到影响,记忆力严重衰退,女朋友也离开了。突然成了行动困难、近乎全盲的人,他心理上产生了很大落差,脾气变得很冲,在公交车上、公园里,动不动就能跟人吵起来。

  如今,颜建昆很爱笑,已经走出低谷。他认为,自己能有良好的心态,盲人影院给予的正能量是一个重要原因。“影院是我另一个家。我的盲人朋友们和志愿者,都是我的家人!”

  在颜建昆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时,志愿者已经给他父母的保温杯倒好了水,带他们走进影院,等待电影开场。

  这天放的是打拐题材电影《亲爱的》。伴随着镜头变换和故事情节推进,志愿者在人物对白间不时插话描述着电影场景:“一辆车过去,孩子站在那里,又一辆车过去,孩子被人抱起,不见了……”

  明暗交替的光影里,40多位视障人士听得都很认真。在志愿者身边,他们身体向前倾,努力朝向屏幕方向,尽管只能看到一团模糊甚至一片黑暗。

  “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”

  纯公益性质的心目影院,是在昆明经商多年的北京人周权创办的。

  2017年9月,周权无意中接触到北京心目影院的负责人,被“给盲人讲电影”这种形式深深打动,认为它能丰富视障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
  一直热心公益的周权是个性格豪爽的人。回到昆明,他就开始找场地,装修改造,购买设备。

  2017年10月底,周权又专程去了一趟北京心目影院。那半个月,他每天都到影院学习如何与视障人士沟通、如何与爱心企业对接、如何讲好电影……

  对干销售出身的周权来说,讲电影并不算难,难的是怎样让讲述的内容符合视障人士的需求。

  2018年1月,昆明心目影院正式成立,很多细节都是为视障群体专门设计的。影院门口放着两台饮水机,这里一直有志愿者等候,随时准备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。大厅里,桌子一列一列地摆放,每张桌子两侧各放一把椅子,旁边是过道。这样的设置,能让视障人士方便地进出。

  大厅外是一个小天台,有两架秋千,几套桌椅。来这里“看”电影的人最喜欢散场后在这里聊天。因为影院带来的归属感,他们习惯于互称“家人”。

  “活着就得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。”这句标语在影院门口十分醒目。这正是周权开办影院的初衷——尽自己的力量,用正能量影响当今社会上的一批年轻人。

  每次讲电影前,周权都要准备很久。但他越来越熟练,讲得也越来越好。“我们大多会选择能反映奋斗精神、奉献精神、社会现实的影片。”周权希望把社会温暖、阳光的一面呈现给大家。有时,影院也会根据大家的要求来讲电影。

  选好影片后,他通常会先看三四遍,最大程度地熟悉电影情节,以便确定在哪些地方插入什么样的讲解、哪些地方需要调节气氛、哪些地方需要适当留白。

  他还会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和影评,因为每场电影开始时,他都会对影片、制片人和演员等进行介绍。在结束时,他还会结合视障人士的实际提炼“结束语”。

1 2 共2页

上一篇:“广州街坊”一家亲_人物
下一篇:不让甲骨成绝学 多少“刻骨铭心”人_人物

Copyright © 常山县科学技术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备13015095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