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的美丽秋日里,位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一楼的上海工匠馆正式揭幕。昨天,近百位劳模代表、上海工匠成为首批观众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师、全国劳模、上海工匠张翼飞在观展时感慨万千,“今天,我们就是主角。心情激动,倍感自豪。” 作为第一批上海工匠,张翼飞在造船行业内如雷贯耳,被很多人称为“焊神”。多年来,他在焊接领域潜心钻研,攻克的各种焊接难题有30多个,尤其在建造我国第一艘LNG天然液化气船时,解决问题10余个。只要是张翼飞经手的产品都是免检的。 昨天,张翼飞和其他工匠一起早早地来到馆内。从序厅到第二部分的上海制造,他看得特别仔细,也特别认真。对于前辈的奉献和付出,张翼飞忍不住发出赞叹:“太了不起了!”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他也难掩激动之情,“踏进这个馆,我觉得特别亲切。很少有把产业工人作为主角展示的博物馆,在这里,我们成了主角,这样的感觉非常奇妙,我内心充满了兴奋。”昨天的工匠馆内,不停地有人来找张翼飞合影留念,可以说,在这里,这些工匠毫无疑问成为最亮眼的明星,绝对的主角。 张翼飞在参观中告诉记者,一路看下来,最令自己感动的便是那种绵延不绝的传承精神。“江南制造总局,诞生了我们第一批的产业工人,他们可以说是拓荒者,当时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,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,付出血和泪,让中国产业工人有了自己的归属感。” 张翼飞表示,这种极具开拓性的工匠精神一直持续下来,“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里,有一点就是永不放弃,永远有一批人在打破常规,打破陋习,他们不是权重位高者,却是真正的精英,就像江南制造总局的那些创办者。” 对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传承,和张翼飞一起参观的三代焊工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,“国家把工匠提到很高的高度,产业工人越来越有归属感和成就感,这是令人振奋的。” 从事古琴制作和演奏的另一位上海工匠杨致俭也来到现场,工匠馆内古琴制作工艺的部分展品就是由他提供的。杨致俭曾连续获得四次全国古琴大赛银奖,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古琴斫制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,多年从事古琴制作和研发,先后修复了多把唐、宋、元、明等历代名琴。 杨致俭告诉记者,一把古琴制作需要2到5年,从木胚、髹漆、装配,历经十几个步骤,百余道工序。他说:“工匠是要耐得住寂寞,需要漫长时间的发酵,才能有所成就的,我们都关注技术本身,其实从技术到艺术,两者如何完美融合,就是我一直在研究的课题。而在工匠馆里,我也看到了一大批潜心钻研,和时间作伴的优秀工匠们,这样的展览让我很感动,很触动。”(劳动报首席记者 庄从周)
“今天,我们就是主角”_人物
[日期:09-29 19:00] | 来源: 作者:木木 |
上一篇:向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致敬!_人物
下一篇:没有了